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環境探索館

點燃希望的漁火

「蹦火仔」是北海岸地區百年傳承的特有的漁業技法,過去閩南語稱作「抓桸」。早期的蹦火漁業尚未使用電石(碳化鈣),漁民多就地取材製作火把照明,直到發現電石加水後會產生乙炔氣體,燃燒時會放出高熱及強光,並會伴隨「蹦」一聲巨響,故此漁法被稱為「蹦火」。

蹦火產生的強光,會吸引海表層洄游之青麟魚(俗稱沙丁魚的一種),等魚群聚集,最後將火光熄滅後下網、引魚入網再撈起。青麟魚經濟價值低,主要拿來做為延繩釣的魚餌或是飼料,但供過於求,常缺乏穩定大量的銷售管道。

每年5月至8月是青麟魚的主要漁期,然而因漁期時間短、電石成本高、漁價低、產量減少又沒有穩定銷售管道,造成漁民收入不穩定,漁民紛紛從產業中退場,漸漸造成產業的沒落;而2016年德祥台北輪油污事件更成為壓垮蹦火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,事件發生後從當時的4艘蹦火船,至今僅剩1艘仍在運作。

蹦火漁業是臺灣重要的海洋文化資產之一,為了保留這樣珍貴的文化,地方文史工作者積極推動蹦火文化導覽、在地深度活動,並因蹦火捕魚過程極具視覺震撼,文史團鼓勵漁民轉型觀光,讓更多人親眼見證蹦火文化的美麗,使文化及產業得以繼續點燃希望。

點燃希望的漁火影片截圖 

觀看更多影片內容請至環境教育終身學習網影片專區(另開視窗)

 

資料來源:交通部觀光署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

2025/07/01

上一頁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