桃園市113年度環境影響評估與環境教育考核績效成果

壹、環境影響評估

(一)環評案件源頭不脫勾、系統功能擴充以便民

本市已建置地理資訊平臺,將列管162件環評通過案件之開發位置及各類環境敏感區(包含野生動物保護區、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、重要濕地、自然保護區、一般保護區、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、水庫集水區、海拔1500公尺以上、國有林事業區、保安林地、國家風景區、山坡地、都市土地/非都市土地、特定農業區之農業用地等)15大圖層皆匯入系統。

在本市開發案件於新設立或毗連變更申請時,工廠登記業者皆須藉由此地理資訊平臺,立即比對該案件與既有環評案件或各類敏感區位之關聯,可大幅加速審查時效性及正確性,使本市環保判定作業達到事半功倍之效。

(二)加速審查、透明公開

為加強桃園市環評審查效率,本市每月皆會協調環評委員出席時間,以利開發單位提送之排審案件皆能如期審查。另針對審查案件逐案控管,除少部份需重新進行環境調查之案件給予較長之補正時間,大多以一個月之補正期限為原則,要求開發單位積極補正,縮短總審查期程。同時,為推動環評會議資訊公開,桃園市除配合建置環評會議直播系統,更將歷次直播內容留存於youtube網站,以利開發單位及各方關注單位,皆可於會後隨時檢示

(三)環評加嚴審查、落實文字規範

桃園市政府於113年9月公告「因應氣候變遷推動節能減碳環境影響評估審議規範」,並於同年度12月20日開始實施,目的為希冀以環評審查之手段,推動淨零碳排政策及加嚴加求,並強化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品質,以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,並達到推動永續發展之目標。

貳、環境教育考核

(一)環教繪本結合藝術說演

透過採繪本說演的故事形式,將環境議題生動呈現,讓觀眾在故事情境中自然吸收知識,進而反思自身行為對環境的影響。潛移默化中建立綠色生活的觀念,激發實際行動力。跳脫傳統說教的教學方式,讓環境教育更具吸引力與感染力,進一步提升推廣成效。

(二)校園環境教育宣講成果

校園宣講由受過專業訓練之宣講老師授課,運用契合學生學習需求、且與時俱進的四套環境教育教案,協助學生於課程中將環境永續理念落實於日常生活,達成推廣環境教育、向下扎根之目標。

(三)鼓勵機關學校戶外學習

善用桃園市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資源,鼓勵機關學校走入自然,透過戶外學習與實作導覽深化環境教育內涵,提升對環境議題的理解與感受,培養關懷土地的行動力,讓環境教育從課堂走向生活。

(四)遊歷學環境桃海真美麗

走訪桃園海岸,探索草漯沙丘、觀新藻礁、新屋石滬與許厝港濕地等特殊地景,體驗與在地社區共創的深度遊程。透過導覽解說、手作體驗與自然觀察,認識海岸生態與歷史人文之美,是融合知識學習與永續理念的環境教育絕佳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