環境教育為一種「以解決現今或未來環境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歷程」,我國推動行之有年,並於民國100年施行環境教育法,透過各種措施、計畫及活動,提升全體國民的環境認知、態度、技能與行動經驗,增進全民的環境認知、環境倫理與責任,達到永續發展之願景。
上線日期:2022/12/19
「幼兒階段」是養成個人良好態度與習慣的關鍵時期,亦是個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階段,因此,幼兒教育在推展環境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。環境部為提升幼兒園教師環境知識及環境素養,教導幼兒正確環境知識,並結合實務教學推廣幼兒環境教育,每年辦理「幼兒園教師環境教育培訓計畫」。
「臺美生態學校夥伴計畫」是環境部與美國環保署共同合作,在民國103年透過美國生態學校Eco-Schools USA將聯合國系統之生態學校制度引進臺灣。計畫的主要精神是提供給青少年一個有趣的、以行動導向且具有社會責任的學習機會,確保他們有能力做出世界所需要的永續發展的改變,引領學生從課堂開始,擴展到學校,最終促進整個學校及當地社區的變革。
「環境地圖創作大賽」活動初衷,主要希望在繪製環境地圖的過程中,讓孩子暫時脫離數位科技與虛擬的世界,走入真實環境及邁出戶外,展開步伐並打開感官,與環境中的人、事、物建立連結,利用繪畫、手作、觀察及記錄,重新認識並關心我們所在的環境,讓孩子感受環境,知道為什麼要保護環境。
親子共讀能促進幼兒認知、語言發展、 啟發想像力和創造力,並藉由欣賞生動、有趣的環境教育繪畫及淺顯易懂文字敘述,讓幼童從日常生活中認識環境、喜歡環境、愛護環境,而不沉迷於3C,對環境漠不關心。「環境教育」如是「生活教育」,讓環境教育向下扎根,啟發珍惜家鄉土地的心,並於日常生活中實踐,以達維護環境永續之目的。
為能有效宣傳政府政策及提升國人環境素養,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與教育部、各直轄市、縣(市)政府辦理環境知識競賽,透過有趣、刺激的競賽方式引發參賽者的環保實踐心,達到正確環境知識的學習與體驗,進而讓參賽者在潛移默化中,養成對環境的責任與承諾,並付諸行動。